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

:::

【精選新聞】讓文化成為全國公民運動──鄭麗君談文化部施政核心目標

  • 2016-06-18
  • Admin Admin
6月11日,新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從彰化趕赴台北,為的就是出席由民間發起的「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.0:文化,進行式!」這是她上任後首次在正式的文化公共論壇中與民間進行交流,即便現場提問已超過原先預定的交流時間,鄭麗君仍留在現場耐心聆聽、回覆,體現「對話」在其文化藍圖裡扮演的關鍵角色;她也認為文化本身即是人與人、人與社會/自然的對話,自然文化政策應由對話開始。鄭麗君在論壇中報告未來施政的核心理念與未來規畫,表示對話需要持續進行,希望未來能由政府支持此類以民間為主體的常態性公共論壇,同時也希望於一年內召開全國性文化會議,期待凝聚出文化基本法,走完民間倡議已久的文化基本法最後一里路。

人民是創造文化的主體

鄭麗君首先談到,台灣在解嚴後做為亞洲地區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,但文化力的 發展卻仍處困境。對此,她認為應回頭檢視政府、政策的角色、定位與功能,「文化部一直位處邊緣,並非政府施政的優先項目,我覺得未來文化部必須回到國家施政的核心裡去重新界定,文化政策不只是文化部的文化政策,而是整個政府乃至地方政府一體的施政」。鄭麗君表示新政府上任以來,目前已成立行政院文化會報,文化部已將文化政策白皮書各項施政融入概算,於6月提報至行政院,8月進行預算書編列,「新的政策明年就可以啟動,更重要的是文化預算儘量爭取增加。我們已把白皮書融入施政計畫,也跟國發會提出文化重大公共建設計畫、與科技部提出相關預算及發展計畫,我有信心今年的文化預算會約略成長,接下來也將通過文化會報,結合各部會文化預算一起推動。」

This is an image

針對下個階段文化政策的總目標,鄭麗君將之稱為「台灣文化總體營造」,她認為,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最為成功的公民運動,即為社區總體營造,「文化是公民的基本人權,也是國家的根本,它也應該扎實的從土地、從在地裡長出來,我期待我們不僅是用20年推動社區營造,在第三個10年,我們要思考台灣文化總體營造」。鄭麗君強調,人民和公民是文化創造主體,政府是支持主體與文化發展的客體,「文化不為政治服務,國家不以政治力介入去扭曲或主導文化,即使在資源下放的過程中都要非常小心,不因資源分配而扭曲文化該有的發展面貌。」她也補充到,這樣消極地尊重藝術自由還不夠,政府承擔公共化的責任,打造公共責任的體系,才能讓藝術自由真正發展,否則只是消極的憲法保障自由,無法保障真正的文化生活,對此,她亦提出協助建構這個時代所需政策體系的主要面向。

文化扎根,愈在地愈國際

重視文化扎根,同時包括歷史的扎根、教育,國家/地方的文化保存將會是文化部未來工作的重要一環,鄭麗君談到其中包括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,「有形文資不只是古蹟、歷史建物的紀念物保存,而是結合空間整體治理,文化部必須跨部會跟地方政府合作,我也提出把有形/無形文資做為國家重大公共建設,過去國發會重大公共建設計畫不外乎蓋大型場館,因為工程的延宕,近一兩年文化大型場館也陸續要落成,但我們不是只有場館,也要重視既有文資,思考以文化資產保存做為國家重大公共建設」。

她強調在民主時代下,書寫歷史者是人民,有形/無形文資保存與歷史記憶重建是密不可分的工作,「我們必須把歷史記憶重建起來,這個核心就要從藝術史開始。我建議改變國史的概念,從藝術史、生活史、社會史,乃至土地歷史記述等面向,從下而上重建歷史記憶。資訊科技工具會是我們運用、結合的平台,未來不僅是歷史記憶串連的平台,還可以加值運用讓這些內容做為文化創造的土壤跟基礎。」在此過程中,各地文史工作、文化局、學術社群與創作者、作品才是主體,政府則要整備體系協助歷史記憶的累積跟串連。另一方面,鄭麗君談到「目前行政院除了客委會、原民會以外,沒有任何推動國家語言保存發展的專責單位,希望未來能完成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,並在文化部成立專責單位。」

內容的振興,協助產業推動

鄭麗君認為「在扎根的基礎上,文化要生生不息的再發展,首先要建構藝術自由的支持體系,這幾年雖然國表藝、大型場館陸續開館,但重要的是內容能不能促進平權、在地的藝文推動?除了大場館,我們也會整備中小型場館的升級,連結在地藝文資源。除了既有的分級補助外,也將對於中小型、青年新萌芽的文化有更多支持,讓在地文化可以成為在地產業、生活風格的根基,從中產生文化創意產業或廣義的文化經濟。」在政府的支持體系中包含提振文化經濟,另一方面則是健全產業的生態系,鄭麗君談到「希望有整體改革,包括多元的資金、補助跟投資雙軌,從公共性到市場性都兼顧,公共性越高的部分也許補助成分就比較多,市場性、產業性的也許就以投資的方式,而投資要追求永續,風險高的政府就多承擔一點,等其成熟後再慢慢讓市場去運作」。

對青年創業的重視,鄭麗君表示「對於萌芽中的青年創意,或應該有市場庇護的創意,也不該因市場的資本壓力而被壓抑,政府要更有市場庇護的概念,透過補助的方式進行協助」,文化部正在嘗試尋找地點、打造文化實驗室,讓大量青年創意可以從發想走到製作、呈現的階段,未來也希望提出文化科技面向的施政計畫,積極因應數位匯流的時代。在國際連結上重視產業輸出和價值輸出的不可偏廢,由內而外地使文創產業成為國人共享的生活方式,打造走向國際的實力。「我相信愈在地愈國際,唯有從在地長出來、認識自己之後,世界才能認識真實的我們,而不是在交流過程中失去自我,這一切必須從在地做起」,鄭麗君說。

/今藝術
全文摘錄自今藝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