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

:::

【精選新聞】全國文化會議促成改變還是曇花一現

  • 2017-09-25
  • Admin Admin
文│ 林姿穎 (新新聞 2017.09.21)    圖│全國文化會議團隊提供

This is an image

林全要文化部一元當兩元用,過半縣市預算不到二%
這次全國文化會議不像過去多數的公聽會只是做做樣子,但能否促成實質的改變?台灣地方文化預算過半縣市偏低,地方不重視,更不用說國家領導人,要文化部一塊錢當兩塊錢用,現實是文化部只拿到五毛,已經把它當十塊在用。

This is an image


九月的第一個周末,巡迴了半年的全國文化會議來到最終場次,動員全台灣的公民參與,最後卻上演一場「真心換絕情」。儘管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會議上大力感謝前行政院長林全的支持,林全在閉幕致詞時卻要鄭麗君把預算「一塊當兩塊用」。而會議隔天,院長居然就辭職走人了。

文化部搬出史上最強子法

未來文化事務能得到多少支持仍是未知數,但這場會議的確有些獨特之處,至少不再像過去多數的公聽會只是做做樣子。
這次的全國文化會議巡迴全台灣,最早從今年三月二十五日開始,包含最後的大會,在各地舉辦共十八場論壇。每場都有逐字稿紀錄公開上網,文化部更彙集了各場次提出的所有問題,逐題回應。
This is an image


最終這些建議經過諮詢委員會討論後,會成為「文化政策白皮書」及《文化基本法》的基礎,文化部表示兩者都預計在今年底出爐。但如此勞師動眾的大型文化會議,能否促成實質的改變?還是終如一場燦爛煙花?

全國文化會議當天,場外也很熱鬧。台灣國際當代書藝協會成員以行動劇,希望當代書法藝術得到支持,台語公共電視台催生團隊也來喊話,文資團體更在會議後舉辦了「文化大腸花」活動表達不滿,而這正是鄭麗君的燙手山芋。


This is an image

除了政策、產業、教育議題以外,幾乎每個場次都有為數不少的民眾為文資個案請命。鄭麗君在大會上先是肯定文資團體的努力,並承諾一年內會召開「全國文化資產會議」,把《文資法》修得更完備,同時強調文化部訂定「史上最強」的三十七項子法,七月底前都已公告上路。
「怪手並沒有停下來,剷除歷史遺跡的就是公家機關!」場外的文化大腸花並不埋單。曾撰寫《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分子》的文化工作者洪致文更形容:「文化資產是被程序合法地做掉!」
記者盤點鄭麗君口中的「最強子法」,發現文化資產保護在公民參與、審議程序都加強許多,如未來文資列冊之後要公布上網、文資審議會議紀錄也須公開等等,有利害關係的人也應迴避審議,解決地方政府主導開發卻同時兼任文資價值判定的爭議。

五直轄市長皆未出席
但最大的問題是,再怎麼保障,都只保障了「後段」。文資價值的審查,經提報後,文資委員會到現場勘查,判定要不要列冊,列冊後才進行審議。但目前大多數的爭議個案,在現勘時就被判定不具價值,不予列冊,根本進不到後續審議程序,造就了文資團體口中的黑箱。中央想用法律去約束地方,卻沒解決到關鍵問題。
全國文化會議另一個成敗的關鍵則是人。包括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在內,許多文化人都直接在論壇上肯定鄭麗君的努力,若非她的堅持,可能也不會有這場會議。但成也在人,敗也在人,劉俊裕也遺憾:「文化還是沒有進到國家與縣市最高領導人的視野。」
他提到,除了桃園沒有分區場次,其餘五個直轄市的分區論壇,都沒有縣市首長出席,甚至很多縣市連文化局長都缺席,「台灣的地方政府對文化總是口號式地談論,這一點不改變,中央預算再增加,地方永遠都會跟中央要錢。」
「國外的文化預算,中央可能也是一%至二%,但重視文化的地方政府會編到八%至一○%。甚至德國還規定,地方政府的文化預算比例需要超過中央,總共一○%在中央、九○%在地方,台灣是反過來。」劉俊裕說。而台灣的地方文化預算,超過半數的縣市編不到二%,連身為六都的高雄、新北都沒有。

This is an image

預算拿五毛當十塊用
地方不重視,更不用說國家領導人。會議的開幕式,主持人還做球給「十五年前以陸委會主委談文化的蔡英文」,但她上台後,先是把文化部的政績一一列出,再說要尋找台灣核心價值,內容乏善可陳。而林全的閉幕發言更是「狀況外」,劉俊裕感嘆,林全要文化部一塊錢當兩塊錢用,現實是文化部只拿到五毛,已經把它當十塊在用。
但劉俊裕認為可以先寄望地方。他表示,文化部可以比照法國,以行政契約分別規範如文資、古蹟、文創產業等標的,跟地方政府擬定共同目標,編列幾年的預算,畫出文化藍圖。而不是每年揣測未來的發展,預算也是斷裂的。

This is an image


仍不見政府重大政策考慮到文化
地方政府也可以有自己的文化會報、文化自治條例、與民間團體保持互動,四年以後的全國文化會議就會更精彩。「我不知道會不會發生。」劉俊裕苦笑:「但我期待有些示範縣市出現,文化部也可以依此做為文化預算分配的依據。」然而,更重要的是,「民間還是要走自己的文化路!」
當初鄭麗君以「二十二個文化部」賦予文化部新的角色,實行了一年半,努力的卻好像還是只有鄭麗君。劉俊裕提到,既然文化是整個國家的事,仍不見政府重大政策考慮到文化。以重大的舉國計畫前瞻基礎建設為例,怎麼可能對文化沒有影響?現有的行政院「文化會報」機制,顯然還不足以擾動到核心事務。
但這個「最挺文化」的院長走人以後,賴清德上任,還能不能有同等支持?鄭麗君雖然留任,還要努力讓未來的文化路不「因人而異」。


文化請讓「專業的」來
文化部長鄭麗君的政策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「22個文化部」,代表文化是跨局處的業務;一個則戮力發展中介組織。但這兩者間有個核心價值,就是讓「文化回歸專業」,而這次全國文化會議的籌辦就像是一個實踐的過程。
「委託案原來的規畫只有10個場次分區論壇、一場只有3個小時。」承辦此次全國文化會議的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笑說,學會的角色並不像傳統的廠商,反而一再挑戰公部門做事的思維。
「文化部既然宣稱自己由下而上、有審議思維、要公民參與,就要實質做到。」透過新的提案,文化部與執行團隊最後決定把論壇時間拉長,還設置6組召集人、諮詢委員、地方網路公民智囊團等機制,也希望文化部必須針對每場會議的內容有明確回覆,「這個專案的最高指導原則不是文化部,是文化公共性。」
最後鄭麗君拍板採納新的提案,「這次公部門的確走出來了,要給他們鼓勵,因為他們原本可以選擇原案。」劉俊裕說:「我們把文化的公共性擺在最上位,擾動原本官僚的體制,同時也協助他們與民眾互動,希望讓大家慢慢瞭解文化事務是需要專業的,沒有專業,文化單位就會被認為只是辦活動而已,很好取代。當文化單位有自己的專業,才可能永續發展,不會被教育、經濟等強勢部會壓過去。」
這就是中介組織介入的重要性,「文化需要大量的批判跟反思,這些是一般的採購契約做不到的。」雖然在法律上,這次學會並不是中介組織,只是承包契約的廠商。但因為活動性質特殊,加上鄭麗君願意嘗試,才有了這個特例,不管在文化部與其他部會的銜接、內部的磨合、中央地方文化事務的接軌,甚至是公部門、中介組織與民間組織的接合,全國文化會議都鋪了一條路。
這正是台灣獨特的地方。亞洲國家的文化發展,多是靠政府的重視,由上而下的實行,但是台灣強在民間社會。把文化交給專業,對政府內部而言,專業當然在文化部;但對文化部來說,專業可以交給中介組織、甚至在民間。22個文化部的真諦,從來就不只是文化部努力就好。

This is an image